丹心照三秦
——怀念恩师张勃兴
张水平
四十年前,当时我在陕西省经济委员会综合处工作。1985年五月的一天,一个电话使我走进了张勃兴身边工作,这是我一生的幸运、一生的幸福!张勃兴是我恩师、师范,是中华优秀文化滋养的“人杰”。在我眼中,他实践了“立功、立德、立言”的人生成就。正是: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
立功
饮水思源,陕西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勃兴恩师的卓越贡献。他出谋划策,创新实干,在三秦大地写下了多彩篇章。值得回忆感恩的有九件大事,令人难以忘怀。
一是,努力突破经济发展中的“瓶颈”制约。当时主要是基础建设十分落后,交通不畅,电力不足,通讯落后。那时全省财政收入只有50多亿元,用于基本建设的拨款只有两亿多元。为了修建铁路,他亲自找相关主要领导,要来6000万元。买不起新钢轨就买合格旧钢轨,硬是干了三年,把西安至延安铁路修通了。西康线也是在他多次向上级领导汇报,争取政策和资金修通了。从此陕西南北大通道得以贯通,陕西经济的“脊梁”终于挺起来了。
展开剩余88%二是,提出建设陕西“米”字形公路框架。1986年,我省在全国率先利用我国第一批世行贷款,修建西安至三原的全国首条高等级公路。后来又建设了西安至临潼,三原至铜川,西安至宝鸡,临潼至潼关的高速公路。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,陕西成为全国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最长的省份之一。
三是,解决西安供水紧张的历史老大难问题。80年代末,西安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75立方米,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/6。全市每天供水能力只有70万立方米,而需求量为110万立方米。夏季用水则达到120万立方米,缺约40万立方米。停水成了家常便饭。他请求从周至县引出发源于太白山的黑河水到西安。1986年初,他亲自担任黑河引水工程指挥部第一总指挥。经过数年努力,到20世纪90年末,西安供水能力达到160万立方米。当时还规划了省内南水北调等工程,要求到2020年供水能力达到300万立方米,从根本上解决了关中几个大中城市的缺水问题。
四是,现在津津乐道的陕西“科威特”即陕北能源重化工建设工程,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。他多次提出陕北革命老区人民在战争年代流血牺牲,现在应支持他们尽快脱贫致富,可以开采大油田边沿地区贫矿的建议。1993年,省上组织100多人,用了三个月时间进行调研,形成了《关于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建议》。由于这项政策的重大突破,才使陕北潜在的资源优势,逐步变成巨大的经济实力,为日后的飞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五是,建设陕西历史博物馆,引领我省文旅事业的起飞。1987年2月11日,他亲自担任建馆领导小组组长,于1991年竣工。同年6月20日,新馆建成吸引了大批海内外贵宾和游客。这虽然是一个单项建设项目,可是对陕西来说,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,为确立旅游业为我省经济的“八大支柱产业”拉开了序幕。
六是,1987年,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作出《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防治污染的决议》,这是我省环保工作的第一个决议。1993年8月,又将省环保局升格为省政府一级机构。
七是,推动高新技术产业,创立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。在20世纪80年代末,当时全国已有5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,西安还没有。他力倡创办,拨了十万元启动费。西安不负众望,快马加鞭,在1991年6月14日,奠基仪式正式启动,产生了这个“金娃娃”。
八是,搬迁、建设西安新机场。老机场在西关市区内,被众多建筑物包围,既无发展余地又不安全。为了此事,他找马文瑞(曾任陕西省第一书记,全国政协副主席)推动。1987年8月开工,1990年10月竣工。西北民航购置了十架图154客机,开启了陕西对外开放的新篇章。
九是,集中精力狠抓党的建设。他特别重视加强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党建新情况、新问题的调查研究。20世纪90年代,经他提议,在全省范围内掌握了大量新情况,新问题,并提出相应措施,使党建工作得到很大加强。纠正了一些被错误处理的干部问题,提拔了一批敢创敢干的年轻干部,形成了一批战斗堡垒。
立德
恩师是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,是一位散发着精神光芒的人。谁看到他的光芒,谁就会被光芒深深吸引,谁走进他的光芒,就会被光芒穿透内心。他的公德、私德都熠熠生辉。
在一次常委会上,恩师提出了“六要”的自律警示和“约法八章”以及“家风廉政”承诺。其中特别规定了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得利用影响谋取任何私利。数十年过去了,有次去看恩师,他动情地说道:你们也都老了!我始终把你们当做自己的孩子,过去对你们要求很严,现在看到你们都经受住了考验,没有出问题,我很欣慰!
恩师在工作上是高要求,生活上是低标准。有年冬天我们在榆林大柳塔煤田调研,当时是一片荒野,住在土房里过夜。我和时任榆林行署专员李焕政挤在一个土炕上,盖着旧被子。恩师睡在另一个土炕上,晚上出门在寒风里解手,也没有水洗脸、刷牙。1986年,我们到苏州去调研苏州乡镇企业的发展,当晚招待所全满,只剩一间大床房。我提出换酒店,他不同意,无奈我俩就挤在一起睡。我还爱打呼噜,吵得他难以入睡,心里真过意不去!
恩师坚持不题词,不立传,不搞特殊化。我们曾去延安花果山风景区调研旅游工作,恩师触景生情,口吟一诗。后来我发现被篆刻在石碑上,耸立在那里。恩师让我给市上主要领导打电话:立即拆除,而且“死要见尸”,把拆除照片寄来做一验证。
据相关要求规定,老干部离休后,办公室必须清退。有的老干部对此不太理解,但他带头清退。由于他带头,我省清退办公用房进展顺利,受到上级的肯定。
他高度重视群众来信、来访。每周要阅览大量人民来信,挑选若干重要来信,分别送达有关领导审阅、批办。专线电话必须24小时值班,叮嘱我随时致电抽查。1987年下半年,经常有上访者拦车告状,有时家里也会闯来一些上访之客,哭哭闹闹要求复查案件。他的家人总是耐心听取,妥善处理。他关注的一些案子,依照法律程序,得到复查纠正。
1986年6月22日,他出访日本返回西安刚下飞机,得知山阳县黄凸乡寨子沟遭受特大暴风雨袭击,山洪暴发,20多位农民遇难。他连夜布置抢救方案,亲赴灾区。由于抢救得力,再也没有一个人遇难,没有一个人挨饿挨冻,很快恢复了生活、生产。有次我们去镇平县考察,遇上山体滑坡,汽车无法通过。因为第三天还要赶回西安接待,当时十几个养路工和农民一听是“张勃兴的汽车”,一呼而上,硬是把北京吉普车抬了过去。
他主持工作后,当时有的上级领导和一些老干部认为,凡是某某领导重用过的干部都不能再用,还提出了一个名单。恩师认为,要正确看待陕西的历史问题,不能以人划线,仓促变动。经过认真考察后,只调整了其中2人,其余人继续使用,从而团结了干部,稳定了局面。
同时他对犯错误的干部,不是“惩罚主义”,而是真诚地“治病救人”。有位地区行署专员因工作、生活作风犯了错误被降级处理。他本人找到我说:请转告书记,我是南方人,几十年习惯吃大米,希望调整到一个能吃大米的地方工作。后来满足了他的生活要求,他十分感动。恩师对工作在艰苦一线的干部倍加珍惜,曾两次亲自联系直升机抢救病重和病危干部。
立言
2004年12月30日,恩师正式离职休养。从此离开战斗了56个春秋的工作岗位。
他从领导岗位退下来,没有优游岁月,独享清福,而是壮志不已,继续革命,活到老,学到老,干到老,写到老,“发条不断只管转”。他喜爱诗词、散曲,被选为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国散曲学会顾问,陕西省诗词学会和省老年诗词学会名誉会长。著有《荏苒集》(上下册)、《荏苒录》(1-5集)、《荏苒春秋》、《诗词曲赋漫谈》《张勃兴书画集》《金秋岁月》、主编《陕西通史》《习仲勋传》《习仲勋革命生涯》《马文瑞传》等等。
离职后又亲自动笔或操作电脑,撰写了《值得高度关注的工业4.0》等127篇文稿。创作诗、词、曲作品一千多首······难以想象,这数百万字的文字、诗词、曲赋、书画出自一位耄耋老者之手!他笔耕不辍,果实累累,香飘四季。恩师的精神光芒是那么的耀眼和多彩,他的思想,他的精神,不是文字所能承载的,许多人追求“藏金为富”,而他追求的是“藏书为富!”
恩师出生于1930年8月,河北霸州的书香门第。青少年时在北平名牌学校读书,品学兼优。在张氏家族前辈的引导下,投笔从戎。他逐渐成长为一位信仰坚定、熟悉管理的经济专家,气质浪漫的诗词家和知晓天下的外交家。访问过30多个国家,圆满完成各项外贸、外经、外交任务。
2004年9月7日,恩师给我写了一封亲笔信,我抄录如下:“水平同志:2000年8月是我步入古稀之年。当时,我写了一首题为《古稀感怀》的诗:
翠柏落红满山头,残照映坡碧水流。
漫步阳光峥嵘路,风露影疏鬓已秋。
阴霾明霄均临睨,笑谈沧桑忧与愁。
喜叹流年未虚度,冰澌溶世何所求。
在离休时刻作为向哺育我的三秦人民汇报。”
恩师的“言”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,尽管他说过:不立传。但我写的不是传记,而是对恩师深切的内心怀念,他永远是我的灵魂导师,永远是我的精神模范!
恩师虽陨落,功德言永存。
人品如山崇,丹心照三秦。
(张水平曾任张勃兴秘书,正厅级退休干部)
发布于:陕西省诚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